东西方观念的巨大分歧:优等生到底是天生的还是父母“推”出来的?
一直以来,我们都知道东西方教育理念存在巨大的差异。从表面上看,亚裔家庭的孩子小时候普遍上过各种学术辅导班,而西方孩子小时候以玩为主,即使偶尔上额外的课也以体育、艺术等兴趣班为主,极少上过学术类辅导课。
图片来源:美剧《初来乍到》
其实,上不上辅导课只是表象,在这之下,隐藏着的是东西方家庭教育理念的巨大分歧:优秀的孩子是靠后天努力习得的,还是靠天生的才智?哪种因素所占比例更多?换句话说,亚裔家长普遍相信“勤能补拙”——更看重于后天的努力,而西方家长更倾向于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——更看重天赋。(注:本文所探讨的是多数东西方普通家庭的教育观念,而不是少数精英阶层家庭的观念。)
东西方家长们的观点不同,也就造就了东西方主流教育的不同:西方主流观点是人的才能更多是天生决定的,后天人为塑造的作用不如天生,天赋决定未来。而亚裔家长的认知恰恰相反!绝大多数东方国家从小接受的观点是先天因素是可以改变的,只要够努力就可以出人头地,勤奋绝对是比天赋更加重要的成功因素,所谓“笨鸟先飞”。
北美地区的华裔补习广告
正是因为观念不同,西方父母更倾向于顺应孩子本身的天赋。比如,娃学习不灵光,那可能就不是读书的料,咱体育或者动手能力强,那就顺应天赋发展自己擅长的,没必要非走读大学这条路。如果娃哪方面都不是很突出,那就当个普通人,将来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也挺好,不用非上名牌大学,甚至不需要非去读大学。所以,即使孩子在学习上不太行,父母也觉得没关系,咱天赋就是这样,强求不来。
亚裔父母则和西方父母不同,如果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行,多数家长会觉得是因为娃不够努力。在多数亚裔家长的观念里,“上大学”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,相信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。学不好,就是自己不够勤奋,不能怪到自己的天赋上,“天赋不够”就是在找借口。
华裔虎妈蔡美儿
东西方认知的不同,也导致双方在教育体系上的差异也十分明显:西方的教育体系设定承认天赋差距,学生自己适合学哪个学科,喜欢哪个学科,学到什么程度,这些都有充分选择的自由,老师对学生经常说的就是“Follow your passion”。在自由中选择自己的擅长,通过这个过程,自然会有5%左右天赋好的学生爬上金字塔尖。在多数西方人眼里,少数天才是天生的,我家孩子没进入那5%,没机会读名校,那也很正常。
而在东方的教育体系认知上,讲究的是没有短板儿,品学兼优。虽然也会在高中分文理科,但是,即使是不擅长的科目也必须达到一定程度,通过全国考试(比如中国的高中会考),才能拿到毕业证。基础教育阶段给学生选择学科的自由度比较少。多数亚裔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大学,最好是名校。
这些差异导致海外的华裔家长非常迷茫,以至于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变成两大派:第一派是“顺应派”,既然孩子长在国外,上学就业也是在国外,那就没必要像中国本地家长一样那么努力推娃,不如顺应本地主流,学学西方家长,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,学校没有安排考试咱就不考,同学都不补课咱也不补,让孩子释放天性,喜欢玩就多玩玩;另一派则是“沿袭派”,坚信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把国内教育孩子的理念带到国外,努力给孩子报各种班,不管是学术类还是其他兴趣班,能上多少上多少,现在孩子不擅长没关系 ,多补补就会变优秀,不管是学习、体育、画画、乐器,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,孩子一定会有长进。
作为华裔家长,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迷茫和纠结?不知道到底如何选择呢?
来自奥克兰的家长王蒙(Kingsley Wang)高中便独自来到新西兰留学,现在有一个15岁的儿子和一个11岁的女儿。上个周末,新西兰主流华裔媒体刚刚报道了他15岁的大儿子王博文(Bowen)的故事:不仅学业优秀,擅长体育,还成为新西兰空军学校少有的华裔学生。其实,Bowen还有个11岁的妹妹王博涵(Bohan),这个姑娘也和哥哥一样,不仅学习好,爱好还广泛:游泳、足球、画画……两兄妹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:从早上5点到晚上要忙碌于学校、游泳场、各种兴趣班之间,遇到考试的时候,甚至还会熬夜学习到凌晨。
天维网头条报道Bowen的故事
两个孩子每天干劲儿十足,是不是Kingsley 用了传统的亚裔“推娃”的方法?作为父亲——一个亲身体验过中西方基础教育的人,他是如何看待东西方对“天赋”和“勤奋”的差异的呢?他认为家长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?看了Kingsley的观点,或许会对你有一些新的教育启发!
作为家长,Kingsley认为东西方家长的本质其实并没有区别。不管是哪个文化背景下的父母,都是希望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,传授给自己的孩子,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借助自己认为有用的人生经验,少走弯路,过更好的人生。但为何东西方家长的实际做法却差了这么多呢?归根结底就是双方的成长环境差别太大了,这就导致两方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可能完全不同。
Bowen和Bohan两兄妹
在东方国家,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、印度等亚洲国家,都是非常看重学历,可以说,没有高学历基本就没了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敲门砖。亚裔家长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,他们的人生经验就是:高学历、名牌大学就是好工作、升职、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,而亚洲国家的好大学录取标准往往就是好成绩,所以亚裔家长自然特别看重孩子的学习。想上好大学就要上好中学,想上好中学就需要上好的小学,一环扣一环,所以家长的经验就是孩子要从小推,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
而西方国家呢,竞争压力普遍比东方国家小,职业的选择也就更多,因此西方父母并不会将好工作和好成绩直接画上等号。这并不是他们不紧张自己孩子的前程 ,而是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这样:我自己学习不好,没有读大学,现在我做了木工、水工或者做了其他的职业,我的收入也不错,一家人生活也是不愁吃穿。所以,西方父母可能对于“学习”的概念更广泛:学书本是学习,学技术也是学习!
Bowen在新西兰空军学校
作为一名亚裔家长,既然已经移民到西方国家,并且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,将来也会在这里找工作,开启自己的人生,Kingsley建议父母们除了借鉴自己的成长经验,更要了解本地人的经验:他们是怎么成长的?他们是怎么找到好工作的?他们是怎么升职的?这绝对不是一个高学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。
Kingsley和妻子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
作为一名父亲,虽然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比较优秀,学习也不用家长操心,但如果孩子突然有天对Kingsley说:“爸爸,我不想上大学了,我想去学门技术”,他认为自己也会接受孩子的想法:“我也是亚裔家长,也会希望孩子有高学历,但如果孩子实在志不在此,我也能接受,虽然接受这个事实会让自己不那么舒服。举个例子吧,就像孩子将来要结婚,作为父母可能很难对孩子未来的伴侣百分百满意,但也要学会为了孩子的幸福去努力接纳他们的决定,就像决定是不是考大学一样。”
谈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角色,Kingsley认为既不能像传统的虎爸虎妈——为孩子做太多决定,硬推孩子,也不能完全像个朋友——缺少作为家长的威严,对孩子没有威慑力。他认为家长和孩子最好的尺度就是像同事:家长像同事一样尊重自己的孩子,同时有要像一个好领导一样努力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挑选,从而得到锻炼;孩子可以像同事一样和父母聊自己的想法,也可以像下属一样像父母提出各种合理的要求。
Bohan上模拟联合国
“像管理企业员工一样教育孩子,听起来好像没有那么浓的人情味,但实际上,有时候家人之间就是因为依仗亲情而过分干涉对方,不够尊重彼此。孩子要尊重父母,父母要尊重孩子,大家分工合作,收敛自己的脾气,明确目标,反而让家庭关系更加融洽。”Kingsley说。
虽然Bowen和Bohan每天都非常忙碌,但实际上,无论是去空军学校,还是五点早起去游泳,亦或是学画画还是放学后上Crimson网络高中CGA的课程,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。Kingsley表示:“我觉得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多带孩子尝试各种东西。我曾经带孩子尝试过几十种新事物,他们并不是样样感兴趣,没兴趣的我就不逼着孩子做。现在俩人虽然每天要做许多事情,但这些都是多年来他们愿意坚持的,是几十种尝试中筛选出来的兴趣,所以孩子们也很有动力。有兴趣才是坚持的关键,家长‘推娃’是把孩子们推向各种机会,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想要哪种,而不是硬生生把孩子推向家长认为的好爱好、好学校、好专业。”
Bohan在画画
“其实作为亚裔家长,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,”Kingsley总结道,“我们已经熟知亚裔家长的一些激励孩子努力的好方法,为什么不结合一下西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呢?比如尊重孩子的兴趣,多给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,多给孩子一些选择,毕竟他们将来面对的是西方社会、西方职场,而我们在东方的一套好方法或许并不适用,强按我们所谓的‘优秀’标准来推娃,将来孩子未必会吃香。”
很多亚裔家长把上顶级名牌大学,读工程学、医科等专业作为“推娃”的终极目标。但这个观点在西方却难以得到认同。
比如,美国美国学界普遍认为,亚裔父母过分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会导致两个问题:第一,有些被父母强推进热门大学和专业的孩子,是从小经过各种应试培养的结果,成绩领先只是暂时的,后劲不足,实际能力并没有达到其他同学的水平,很难走远,甚至导致压力过大而崩溃。第二,不仅摧残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求、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,还可能让孩子的真正天赋被埋没。比如孩子对医学明明没有兴趣,被家长硬推进医学院,那么因为缺乏兴趣和动力,甚至因为逆反,很难坚持走完医学生枯燥、难熬的路,中途退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与其让喜欢英语文学的娃去读医学、工程这种热门专业,不如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,或许还会带给你惊喜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是发自内心的原始动力!像西方父母一样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,再像东方父母一样沿着孩子的兴趣努力推一把,“先天”、“后天”双管齐下,找准方向地推,才能把孩子推向最适合自己的人生。
Bohan在上CGA数学课
正像Kingsley说的,最好的父母是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,眼界开阔的孩子目标才更加明确,也更加有动力。为了进一步拓宽两个孩子的视野,Kingsley为孩子们报了新西兰第一所网络高中CGA的课程,因为在这里,孩子们可以和全世界的同龄人一起学习,吸收更多的信息,不仅学好课业还能学到更多文化。并且,作为亚裔家长,我们很难深入了解到西方世界的成功经验,而CGA恰恰弥补了这一点。
以下是小女儿Bohan在CGA高中的学习体验
虽然出生在新西兰
但兄妹俩的中文非常好
以下是Bohan纯中文的体验视频
7月10日下午2点,CGA会开启新学期的开放日活动!Kingsley也会带着Bowen、Bohan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。本活动为免费网络活动,复制https://bit.ly/3xuOWiB到浏览器 ,或者扫码一下二维码,即可报名CGA 中文开放日活动:
想知道更多关于学霸的故事吗?想获得专业教育信息吗?请马上扫描以下二维码,关注Crimson的官方微信号。这里有新西兰本地教育资讯,英美的教育干货,IB、NCEA 、CIE、SAT 、ACT等各种考试秘籍,还有来自全世界学霸们的真实故事!
近期热门文章
➤懵了!怕受歧视亚裔父母拼全力鸡娃,但高学历的“移二代”却在西方世界吃不开?➤世界顶级艺术学院的新西兰华裔女孩:文化交融的移民二代身份给我独特的设计视角➤一文看懂新西兰高考:有人学它毕不了业,有人靠它考上剑桥……➤纽约富人区华裔女孩:我家有钱,但我花起来感觉不自在,因为父母这样对我说……➤独家!上百篇有关新西兰教育的原创文章都分类整理在这条微信里,华裔家长人手一份!➤公校、私校师生互相交换,体验完对方的生活后,发现两学校差异竟这么大……➤在新西兰给娃择校不要本末倒置!盘点华裔家庭最容易犯的错误,附“学区房”实用妙招!➤重磅!2021年新西兰最佳中学排行榜:女校、私校表现突出,东区公校再进前10!➤新西兰版“樊胜美”靠教育逆天改命,被亲哥拖后腿依然勇敢前行!从辍学打工到内阁部长的成长史!➤神仙对话!新西兰中洋两大哈佛学霸深谈一小时,涉及这些家长学生关心的话题!➤华裔女孩斩获剑桥医学院offer! 接受中国基础教育高中回新西兰,她是如何评价两国教育的?